姓源世系辨与 迁居记
马鸿昌 (第25 代)
1948年版家谱中的,上述俩个迁移文档(文件1.0024至1.0027)对我们很重要。第一个标题为:姓源世系辨(1.0024—5),第二个标题为:迁居记(1.0026—7)。第一篇文章除了讨论马氏家族姓氏的由来以外,实际上更注重于马氏世系的阐述。第二篇文章是关于马氏家族,是如何迁移到宁波光溪村的记述。
以下是从古典汉语翻译到现代汉语。
馬氏家族姓氏的起源以及世系的分析
宋代鄭漁仲通曉歷史,編寫了姓氏略考的書,本書列舉了三十二類,而其中最詳細記述的就是馬氏起源,說馬氏是古代夏啓時代伯益的後人,由於趙奢為國家功勞很大,被封為馬服君,於是,馬服君的子孫後代就用馬氏為姓氏了,這就是嬴姓的馬氏派系了,用朝廷的賜號做為姓氏。但是,趙奢是周赧王時代的人,而早在商紂王的時候,姜太公就娶了姓馬做妻子,這就說明馬氏早就有了,並不是從趙奢被封為馬服君才有的。又聽說,在明朝洪武年間,朝廷曾下令去掉復姓,只用一個字來做為姓,這樣書寫方便,例如司馬遷,改做馬遷,但是,不長時間又恢復了復姓。嬴姓馬氏一派系,在秦朝漢朝時期,大多居住在咸陽。到東漢建武年間,馬援被朝廷封為伏波將軍,封為新息侯,他是茂陵人,現在的茂陵隸屬於陝西省扶風,當時大家都稱當地的馬氏家族為扶風馬氏。在唐朝德宗時期,馬燧居住在河南汝州的郟城當官,被封為北平郡王,這都是嬴姓馬氏一派系。另外,馬祖常的曾祖父月合乃是蒙古人,在蒙古部隊裡任馬步軍指揮使,他的後代就用他們祖先的官職,用馬做姓了,他們也不是馬氏扶風派係,例如馬迺賢,字稱做易之,他本是葛邏祿氏人,他的漢族姓是馬姓,世代居住在金山以西,後來零散的居住在內地,他們這些姓馬的人,也和嬴姓馬氏派係沒有關係。根據光溪的馬氏族譜的序言里記述,在明朝的嘉靖、萬曆、天啟年間里,重新編修的馬氏族譜里,都是代代往後相傳,馬氏祖先孝寬公,開始從河南開封遷移到江蘇汴河以南,他們是馬燧的後代,無疑他們就是伏波將軍的後代了,毫無疑問他們族譜里所記述的,來浙江茅山長壽鄉居住,就是很錯誤的了,茅山本是紹興句曲山,有三茅道士,所以稱為茅山,而浙江錢塘的茅山已經是假名了,長壽鄉屬於奉化的地界,即使有新茅山廟,但是也沒有茅山啊,所以,遷移來此居住的說法,似乎不能讓人們相信。元演公的一个女兒,嫁到大雷姓汪的人家,她的孫子大有與大雷汪氏婚配,大雷屬於浙江桃源鄉,所以,馬氏舊族譜里,在谷珍公的名下注明,世代居住桃源鄉,於明朝洪武十三年遷居到縣東魏家巷。而宜中扶風馬氏派係的族譜里,涉及到了當時是進士出身的大學問家馬廷鸞,說馬廷鸞公和元演公是同一個曾祖父的兄弟,他們不知道馬廷鸞公是江西樂平人,就是馬端臨的父親,而元演公居住在浙江東名叫四明的地方,廷鸞公和元演公所處的地方不同,怎麼能成為同一個曾祖父的兄弟呢,如果說廷鸞公和元演公是同一個曾祖父的親屬關係,那就應當說是從江西遷移而來的,不能說是從河南開封遷移過來的了。關於馬氏姓氏起源有多個不同說法,這反而讓馬氏家族的起源不清楚了,造成這樣的後果的,不都是當年編修馬氏族譜的人的錯誤嗎?從前的郭崇濤祭拜令公的墓地,真是讓人羞愧啊!1、0024a_1、0024b
古代的那些知名的重要的史冊和列圖,都讓世人敬重。我現在進行重新編修馬氏族譜的事情,要首先弄清楚他們馬氏家族的開始的祖先根源,我們不能讓這個重新編修的馬氏族譜使世人敬重,但是也不能讓人們羞辱輕視看不起它。原來的馬氏族譜關於他們的世係,縣東巷一馬氏支派,劃定了紅線,把迺賢做為開山始祖,認為在明州居住的馬氏,是從迺賢開始發展而來的,但是他們傳於後世的族譜上,只寫有谷珍字謚有,並沒有迺賢的名字記載,這是自相矛盾,有些牽強附會了,不然的話,他的哥哥名字叫仲良,而他的兒子名字叫仲遠可以嗎?而有些人硬是命令要求,讓按舊譜原樣抄錄,這樣造成的長幼輩分混亂是誰的過錯啊!以前,我曾經觀看他們馬氏家族魁橋的四房家譜,上面有仲能仲廉二名,還有仲良的名字,並且記錄的他的出生離世時間都記錯了,我請教了他們馬氏家族裡的年齡比較大的,而且有文化在他們本族裡有威望的几個老人,讓他們都仔細檢查閱讀,多次研究商量,最後他們都懷疑是弄錯了。一個家族的族譜的世係分支發展情況,只為尋根求源,代代相傳。馬氏家族自從北宋時代的孝寬公生武庚,武庚生元演元湛,元演後來高中了進士,元演公離世後葬在了建嶴,元演公的孫子允湮就在建嶴安了家翻译。大有公和他的弟弟大顯,選擇定居在了光溪鎮,後來他們馬氏家族的人都尊稱允詳是開闢宅基居住的先祖,自當定做第一世,後來傳到叔度,他改自己的名字叫煇,他搬遷到吳山柏樹下居住,這就是馬湖這個名稱的開始,他們這些馬氏祖先都是品德高尚,值得讓後人尊敬,他們馬氏家族發展壯大到今天,已經是居住的區域廣大,人口發展眾多的旺盛家族,現在他們馬氏家族重新編修的族譜,我已經寫了序在前面,不要再重復述說了,只因為前兩次的序裡都有些錯誤,我恐怕他們馬氏家族的後人,把錯誤的一代一代往後面傳下去,或者就相信那些錯誤的,因此我就寫了這些,馬氏家族世係分支發展情況的辯論和分析,放在這裡。1-0025a
迁居记
古代同族人聚集一起居住,等到人换了,时代变了,多少有些侨居异地的人没有记载在族谱上,最终达到隔绝以至于族源不能追溯,难道这是全族的意思吗。
经查考,马氏本是嬴姓伯益的后代,秦始皇统一全天下的姓氏,而且马氏扶风,波东汉人才辈出,扶波将军的家族,最著名的是世代居住在茂陵的后汉马融设立教馆讲学,前面教导弟子,后面却有女乐为伴,世人称他为道学风流,扶风人士西晋朝有马隆讨伐河西鲜卑人秃发树机能之乱并收复凉州,南齐有马仙琕为豫州刺史,后梁有马殷为楚王,唐德宗时有马燧沉着而勇敢多智略,击破田悦,平定河中(今山西运城、临汾一带),升迁为光禄大夫兼侍中,封北平郡王,,唐德宗赐给马燧《宸扆》和《台衡》二铭,将他的图像画在凌烟阁,死后赠太傅谥号庄武。
汝州世代相传居住在郏城,文武忠义有名气的不单单有蜀汉五常有白眉马良,五代以来有声望的名门大族遍布天下,马氏繁盛其中,迁移入赘,贵贱兴衰,马端临撰写文献通考,马政为武义大夫抗辽,马臻创三百里镜湖的功劳,奉化州事那时有广平马称德,得濂洛学派那时有金华马道贯,忠直廉洁值得尊敬的人有济州马绍。独占鳌头那时候经常有。
时间像骏马奔腾似的,没有记载在家谱上终于不知道世系,谱中所记载由青州迁往荆湖,有人隐居于福建的莆田,有人居住在越州,有人居住在宁海,有人居住在天台,有人居住在东阳,有人居住在姚江,有人居住在桃源,称之为豪门大族的不胜枚举。
光溪,建奥,洗马湖,的始祖发源于茅山,其先祖来自于汴京汝州,原本是扶风马氏,后来入籍定居在建奥的由允堙开始,祖墓在建奥;入籍定居在光溪百梁桥的由允详开始;因为古甬东巡检司在小溪镇句章城东面5里,长子大有为巡检司掾史,喜爱这边的景色,带着弟弟建筑住宅定居在此,入籍定居在洗马湖由允谦开始第十代子孙珏序云,世代居住吴山柏树下,因为洗马湖靠近吴山,子孙繁衍分为前后两村,前马村又分为东西两个族,青石桥一派来自明忠,会漕一族来自子振,他的孙子典史(县令佐杂官)一元和弟弟文中定居在车桥巷,现在还有宝钱流传下来。至于廷贞定居在湖广的樊城,孙衙廷定居在杭州的鲞团,廷威定居在黄公林庙前,文槐文桂文相定居在郡城大庙前,文椿定居在西郭外大乡桥,继子良材重新迁徙定居在奉化,文伋定居在台州,文楷文木定居在湖后锡山,文泓定居在宁波栎社,文澜定居在铜盆浦李宅,昌云定居在北京,宗贤定居在苏州西门外,舆徬定居在穿山,永锦永剑与有高定居在舟山,成云成仁与祖父定居在金华南,社殿窑头原道定居在陕西,权定居在山东,一贯定居在福州的马拇山,这些都是做商业贸易或任官职定居下来的,到今天族人已经不能详细的记载了,允详的儿子谷珍世代居住在桃源乡.
明洪武年间迁徙定居在县东魏家巷现今的小教场智慧桥,马廷槐考中道光戊戌科进士被钦点为内阁中书,弟弟辰陔考中己亥恩科举人,他们的父亲士龙在咸安宫教学,嘉庆年间考中己巳恩科进士,任广东广宁县知县,受旨升为知州,他的祖父德大是国子生,曾祖锡珬崴为贡生,高祖孝良为候选州司马,叔祖父是雍正丙午这年的贡生,原任昌化县学训导,伯祖父德馨是乾隆乙酉这年的科举为拔贡生,第蝉聊都是他的后代,后遗传一部家谱,进士出身、翰林院修撰第八代孙鈇有作就不知道是谁了。了了几句话,字迹模糊不可辨别流传下来不足以成为一篇文章使后人知道,因为删改润色,所表达事情非常古怪离奇,再加上前人的手笔非后人所能效仿的,从而令长处和短处、缺点和优点难以呈现出来,真相混淆,这个家谱有什么用呢,因此我继续有馀有杞成標庶玉,请各位辑修族谱用来考证族人的历史起源。鄞塘司徒一堂